央广网重庆9月10日消息(记者陈静 通讯员邹巧)空气里是熟悉的机油味,干练利落的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大学教授杨洋一身工装,戴着白色手套,蹲在汽车旁边,手里扳手灵活转动,一边拆卸轮胎,一边向学生们讲述操作要点。从2013年投身职业教育以来,这位37岁的女教师摸遍了重庆本土汽车,还把课堂搬到了工厂车间,累计为产业培养了3500多名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。
“我只是代表了千千万万职业教师的一个缩影。”9月10日,在第41个教师节到来之际,中央宣传部、教育部向全社会公开发布2025年全国“最美教师”。位列其中的杨洋却谦称自己“平凡得像颗螺丝钉”。
从学生的学生做起
然后一直当学生
车辆工程专业出身的她,在进入职业教育领域前,对汽车的认识基本停留在理论、思维建构层面。如何更换轮胎、拆装制动器、扭动一颗螺丝,让思维落地、手上有活?成了当老师初期的最大挑战。
于是,才站上职教讲台的杨洋就先给自己找来了教师,学习实操。“我是纯小白。”她笑着说,自己一边跟着学校里的资深教师学习,一边跟着经过竞赛训练、技能熟练的高年级学生学。
展开剩余76%杨洋在实训基地练习技能(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)
怎样更换摩擦片?成了杨洋学习的第一个项目。学生教她怎样发力更省劲、要注意哪些安全细节。“他们可乐意教我啦!”杨洋说,这段适应阶段,她过了三年,从最开始练习拆轮胎、换摩擦片需要一个星期,到之后一天就能学会一项技能。
但职教这条路,是与产业同步发展的,需要“零时差”培育人才。“技术更新迭代得很快。”杨洋曾跟同事们开玩笑,职业教育其实是很辛苦的,需要一直当学生。
她目前上过22门课,每学期内容都要不断更新。“比如电机课程,上个学期讲的是一款电机,这学期有新的技术,就要去更新讲课内容。”
编写有生命力、有个性的教材
在细节之处见真章
这种“常学常新”的节奏,推动她主持编写全国首批职业教育“101”计划数字教材。“一本数字教材,不是编完就结束了,而是得一直更新。”杨洋说,其实去年教材就基本完稿了,可在去年10月份一项新标准发布,她毫不犹豫地把相关章节删掉重写。“以后我们会根据技术更新来实时更新教材,它得有持续的生命力。”
杨洋带领团队师生在学校做试验(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)
杨洋除了希望这本教材拥有持续的生命力,她还希望教材能够拥有独特的个性。她鼓励教师结合课程、结合实训条件自主编写教材,“教材应是能支撑我们教学的”。但这对教师的挑战非常大。
“编写全国首批职业教育‘101’计划数字教材,我们磨了两年的时间,教材的框架改了不下二十次,跑到企业一线拍摄了不下2000条的影像素材。”体量非常大,杨洋曾经还为一个资源,与资源制作团队对接修改了不下40遍。“你说解决了多大、多高深的问题?并没有。只是这种教学里很细节的问题,需要反复地磨。”
同时,杨洋还坚持让学生试用、提意见。“教材更多的是给学习使用,你要让学生乐学。在试用过程中,学生通过虚拟仿真、动画的数字资源,能与教材进行深度互动,效果很好。”
把课堂搬进工厂、把工厂建进学校
希望校企共建协同平台
课堂、教材不是职业教育的终点。杨洋推动把课堂搬进工厂。“职业教育就是培养技能型人才,学生才能找到合适的岗位,靠本事吃饭。说小点能够自己养家糊口、安身立命,说大点能够成为能工巧匠甚至大国工匠。”她带着学生走进工厂、实行现代学徒制、共建实训基地……
杨洋带领学生在企业做试验(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)
“我们学校建的实训基地,与企业的工厂车间是一样的。之前是把课堂搬到工厂,现在是把工厂又搬回了学校。不论是让学生在校外工厂学习,还是把校外工厂再‘复制’回学校。”目标只有一个,让学生在企业真实的环境中、项目里,得到锻炼。
“未来,我们想建真正能够服务企业生产的协同平台,把企业项目导入学校,达到生产标准。”杨洋还希望能够将企业最前沿、最核心的工艺融入教学。
发布于:北京市配配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