血库告急:一场关乎生命与社会责任的无声呐喊
2024年上半年,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数据显示全国无偿献血人次较去年同期下降,这冰冷的数字背后,是医院手术室里焦急等待的病人,是血库告急的残酷现实,更预示着整个无偿献血体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。这并非个例,献血人数的逐年下滑已持续数年,尽管2019年至2023年数据表面上有所增长,但增幅却越来越小,今年上半年的数据更是显示出明显的下降趋势,这一趋势令人担忧。
更令人不安的是各地血液库存量的变化。全国各地血液中心的数据显示,2024年血液库存量持续处于低位,一些地区甚至出现了严重缺血的情况。这直接反映在血液中心工作人员最直观的感受上:年轻人献血的意愿越来越低。数据显示,18-35岁年龄段的献血人群占比已从2020年的63.7%下降到51.2%,90后、00后献血比例明显低于80后、70后。
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一严峻的局面?原因是多方面的,错综复杂,如同一个难以解开的死结。
首先,高强度的工作压力是年轻人不愿献血的主要因素之一。“996”的工作节奏让很多人连体检都难以抽出时间,更别说献血了。一位在互联网公司工作的友人曾向我倾诉:即使请假体检,老板的脸色也并不好看,更不用说献血了。
展开剩余70%其次,对健康的担忧也制约着献血意愿。尽管献血技术已非常成熟,但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度在疫情后空前提高,对任何潜在风险都格外谨慎,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献血积极性。
再次,现行的献血激励机制并不完善,大多停留在精神奖励层面,实质性的优惠政策执行力度有限。能享受免费乘坐公交车或医疗优先等政策的城市屈指可数,政策落实也参差不齐,这与一些人认为的“白嫖模式”论调不谋而合,虽然刺耳,却反映了部分人的真实想法。
此外,血液采集的成本、医院用血收费等问题,也加剧了公众对无偿献血模式的质疑。有人认为献血者无偿奉献,用血者却要付费,这存在不公平性。这种理解是片面的,但确实影响了献血积极性。《献血法》规定献血者本人及其配偶和直系亲属可以享受免费用血,但政策宣传不足,许多人并不知情,即便知情,政策执行也存在诸多障碍,手续繁琐,甚至有些医院对此政策并不了解,导致政策“最后一公里”不通畅。
地区差异也是一个重要因素。一线城市如北京、上海等地的献血激励政策相对完善,献血者可享受的优惠也较多,例如,2022年2月施行的《北京市献血条例》规定献血者配偶及直系亲属可终身享受等量免费临床用血。如果这一政策能全国推广,必将极大提升献血积极性。反观一些中小城市,激励政策往往流于形式,执行效果不理想。
此外,企业配合度不高,宣传方式陈旧,社会认知偏差,血液安全问题,人口老龄化,新冠疫情的影响,以及国外先进经验的借鉴等因素,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无偿献血的积极性。
要解决这一问题,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。政府应完善相关政策,企业应积极支持员工献血,媒体应加强正面宣传,消除公众误解,提高社会认知度。同时,探索建立献血积分制度,鼓励企业给予员工献血假等激励措施,加强法律保障,完善医疗体系,提升社会责任感,以及推动媒体宣传,都是至关重要的。
最终的目标是实现2025年的献血人次目标,这需要政府、企业、媒体和公众的共同努力。无偿献血,并非“白嫖”,而是社会互助,生命互济的体现。在生命面前,人人平等,每一个无偿献血者的善举,都可能在关键时刻拯救生命。让我们携手,守护这份爱的延续。
"
发布于:浙江省配配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